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汪嘉斐教授在“李莎教授来华执教68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全文

作者:时间:2014-03-24

当我独自坐在书房里,面对电脑,开始构思我在李莎教授百年华诞庆典上的献词时,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普希金评价自己的著名诗句——我想大家一定都记得那几句气势磅礴的自评诗:

Я памятник себе воздвиг нерукотворный

К нему не зарастет народная тропа

Вознесся выше он главою непокорной

Александрийского столпа

我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不息的人流将前来拜谒,

小径上永远不会有荒草蔓延。

高昂起不屈的头颅,

我的丰碑越过了亚历山大圆柱

那高耸空中的柱尖。

恐怕只有普希金,才有如此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气概,才能作出这样的自评诗来。我们的李莎教授,出于自谦,多半不会作这样的的率直告白。但是我们,李莎教授的弟子门生,我们,中国俄语界所有的同仁,以及全中国攻习俄语的莘莘学子,却有百分之百的理由,引用Памятник (丰碑) 中的诗句来赞颂我们敬爱的宗师,我们有百分之百的理由,把这些诗句,用作庆贺李莎教授百岁华诞的献礼!因为李莎教授,她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确确实实是在中国俄语教学的广阔园地里,树起了一座丰碑。不管岁月将如何流逝,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俄语学子,将会川流不息地前来拜谒这座丰碑,前来向它鞠躬、致敬。

我不想在今天这个隆重的庆典上占用太多的宝贵时间,来详尽罗列李莎教授的具体业绩,这些业绩是广为人知的。我只想说一点自己切身的感受,一点自己的肺腑之言。我想把这跨越几十年之久的切身感受浓缩成几句话,用不太多的时间,来和大家分享。

她,是江河的源头

她,是无尽的源泉

她,是良师和益友

她,是永远的表率

我们知道,俄语里有两个同根的近义词исток—источник, 正好和汉语中的“源头” 和“源泉” 完全契合一致。李莎教授可以说是集二者于一身。她既是我们许多老教师俄语知识的源头,又是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

我常常想: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固然要归功于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但它总有源头,它总是起源于最初的涓涓细流。我自己这一生,如果还小有成就的话,也要追溯到它的源头,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之前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的启蒙教学。正是她的启蒙教学,为我打下了牢固的地基,打下了足以承受高楼之重的地基。1952年秋天,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走进我所在班级的教室,她讲授的第一堂俄语课,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她端庄高雅的身影、她和蔼可亲又绝对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我曾经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回忆过。我没有想到的是,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在她的回忆录里也提到了这一堂课,我没有想到的是,她以不小的篇幅描述了对一个名叫汪嘉斐的青年学生的突出印象。我没有想到,事隔半个多世纪了,她竟然还能栩栩如生、绘声绘影地描述出这个第一印象。当我读到这段记述的时候,不用说,自然是兴奋得不能自已。而由于兴奋,我当时倒没有去静心思索其中的深层意涵。现在细想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典型性的事例。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她,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的心中,在她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不是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工作上的教师,是不会把他的一个个学生看得如此之重的。我想在这里给大家读几句李莎教授的自白,来作为佐证:“从在哈尔滨参加工作的最初年代起,俄语教学就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心驰神往。从我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对自己选定的这个职业就不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和片刻的懈怠。教室成了我实现人生理想的阵地,也成了我守望收获的田园。50年来,我默默耕耘,辛勤劳作,既挥汗如雨,又乐在其中,我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读到这里我想说一句,我们北外俄语学院的老教师们,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在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身边学习和工作,我们是这段真情告白中每一个字的最好见证人。

我们知道,李莎教授的一个突出的贡献,是她在中苏文化交流中断的漫长年代里,独臂擎天,起着唯一的导师和顾问的作用。应当一提的是,50-60年代的俄语教师队伍,绝不是今天基本上博士化的教师队伍。那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小鬼当家” 的年代。苏联专家撤走,由我们这些“小鬼”来填补空白。譬如我自己,二十多岁的年纪,比学生大不了两岁,却担负起了本科最高层次的教学。当然,逼上了梁山,必然要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恶补知识,而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 当时为全系教师开设的内容丰富的文学进修课,是我们补充知识的极重要源泉。正是在她的帮助下,尽管没有了苏联专家,我们俄语系的青年教师还是得以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

文革以后,出现了百废待兴,百舸争流的新局面。大家以最大的热情,投身学术研究、学术建设。编教材辞书,办文学杂志,译介新书新作。。。不言而喻,这时我们难免会遇到层出不穷的语言文化上的疑难问题。历经磨难,刚刚返回教学岗位的李莎教授,仍然是主要的专业顾问。她的工作热情只能用“忘我” 二字来形容。当时她的办公室,就像是今天大医院里的专家门诊室一样,她一个接一个地接待向她求教的教师,为大家释疑解惑。说一句笑话,和今天不少名医专家最大的不同,是她有求必应,绝对不需要走后门塞红包。

我要特别着重讲到的是,在这个我们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除了释疑解惑,还给了我们后辈们以极其宝贵的精神支持(моральная поддержка)。我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我想起,由她领衔,我们北外四人讲师团在上海,为全国俄语教师开办修辞学讲习班的日子;我想起,由她任主编,我们几个人共同为全国俄语研究生编写教参的日子;我想起,由她和我,师徒搭档,录制系列教学录像的日子;——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在这些、以及其他许多学术和教学活动中,总是像及时雨一样,给予我、给予我们,满腔热忱的支持和发自肺腑的鼓励、赞扬,每当我听到她由衷的Прекрасно!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的时候,顿时就信心倍增,顿时就感到浑身是劲。我想,所谓良师益友,这应当是最好的范例吧。

以上我所讲的经历和感受,如果生发开来,深一步去思考,这些感受难道只和我个人有关吗?或者说,这难道只和我们这一辈老教师有关吗?今天的青年教师、青年学生,使用着李莎教授主编的教材,使用着由她审定的数不胜数的教学用书,对于他们来说,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难道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吗?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的为人,对于他们来说,难道不也是最好的楷模吗?李莎教授这一生真真正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的教育理想。桃李,是她不可计数的弟子门生,桃李,也应当包括她遍布全国的弟子的无数弟子,包括一切直接和间接受到她教诲,受到她春晖沐浴的俄语学子。

江河的源头

无尽的源泉

良师和益友

永远的表率

李莎教授,用自己闪光的人生,筑成的非人工丰碑памятник нерукотворный,将会永远高高耸立在中国俄语教学的园地中!

让我们祝愿她老人家——松柏长青,日月长明!

上一条:俄中友协在“李莎教授来华执教68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全文 下一条:我校举行李莎教授来华执教68周年座谈会(学生记者稿件)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