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跨越百年的美丽——记我校俄罗斯老专家李莎教授

作者:时间:2015-05-13

2014年是我校俄罗斯老专家李莎教授来华执教68周年,恰逢李莎教授100岁寿辰。3月19日下午,在李莎教授100岁生日来 临之际,“中俄友谊使者——李莎教授来华执教68周年”座谈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来自俄罗斯驻华使馆、国家政府机关、中俄文化交流机构的领导以及李莎教授的亲友、学生等共同庆祝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并为老寿星送上生日祝福。

李莎教授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Elizaveta  Kishkina),1914年3月20日生于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1936年与我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相恋并结婚。1946年,李莎教授 决然跟随李立三来中国定居,中国成了她的第二家乡。来华后,李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俄语 人才。与此同时,她也是中俄友好协会名誉理事,努力为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新的贡献,受到中俄友协和俄中友协的表彰。2005年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授予 她“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国家奖章。

百折不挠的国际主义战士

自从李莎19岁起与中国革命领导人李立三同志结合后,从此她的命运便与中国革命、新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苏交往的跌宕起伏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苏联 “肃反”时期,李立三被诬陷迫害,含冤被捕入狱,李莎被要求与丈夫划清界限,她毫不动摇,坚持丈夫的清白,勇敢而坚定的捍卫真理与正义。李立三在狱中时, 李莎想尽办法努力营救丈夫并给以多方援助。爱情的温暖鼓舞着李立三与敌人顽强斗争,直至获释出狱,重获自由。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李莎和李立三同志一起经历了战争的各种考验,夫妻相濡以沫,彼此慰藉,爱情愈久弥坚。1945年,战争结束后,李莎被授予“为卫国战 争勤奋劳动”奖章。200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李莎教授又被授予由普京总统命令颁发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以表彰她 在战争时期的后方工作;来华访问的俄罗斯联邦会议议长米罗诺夫又把“为胜利做出贡献”的奖章亲手为李莎教授佩戴在胸前。
60年代中苏交恶,大批的苏联专家和家属都离开中国。面对严峻的考验,李莎经过反复思考后毅然加入中国国籍,再一次以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捍卫了爱情、捍卫了家庭。

文革中,李立三被迫害致死,而李莎被投入监狱,又随后下放,两个女儿也受到株连,一家人几乎陷至绝境。在艰难的困境中,李莎凭借坚忍的毅力与乐观豁达的胸襟顶住了一切的磨难。这个在生存苦难中倔犟跋涉的老人,在无数次与命运的抗争之中,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2009年,李莎教授出版了回忆录《我的中国缘分》,这本书回顾了她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与情感历程, 同时李莎教授也成为激励青年学子成长、成材的榜样。
贡献卓越的教育家

李莎教授一生淡泊名利,弘德育人,她把一生大部分的心血和经历都奉献给了中国的俄语教学事业。在《我的中国缘分》当中,她这样回忆道:“从在哈尔滨 参加工作的最初年代起,俄语教学就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令我心驰神往。从我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对自己选定的这个职业就不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和片刻的懈怠。教 师成了我实现人生理想的阵地,也成了我守望收获的田园。50年来,我默默耕耘,辛勤劳作,既挥汗如雨,又乐在其中,我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倾注了自己的全 部心血。”
李莎教授对于中国俄语教学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苏文化交流中断的漫长年代里,李莎教授独臂擎天,成为当时俄语教学领域唯一的导师和顾问。正是在她的 帮助下,尽管没有了苏联专家,我国青年俄语教师仍然得以不断的成长和提高。文革结束后,在百废待兴、百舸争流的局面下,李莎教授也一直是俄语教学主要的专 业顾问。据她的学生、现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教授汪嘉斐回忆,当时她的办公室就像今天大医院里的专家门诊一样,她一个接一个的接待向她求教的教师, 为大家答疑解惑。李莎教授成为当时俄语教师的“活字典。”
上世纪60年代,李莎教授完成了经典俄语老八本教材的顾问工作,完成了《俄语写作》、《俄语阅读》等高年级教材的语言审定工作。80年代,她主编和审定了 《当代苏联文学原著选读》两卷集。这些教材成为北外的主体教材,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所有俄语专业的典范。此外,她还参与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等 重要文献俄语版的审定工作。
1983年起,李莎教授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全国政协教育组积极工作,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写出不少提案,呼吁重视俄语教学。

李莎教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外语教育的一面旗帜。直到今天,全国俄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仍在使用着由李莎 教授主编的教材,使用着由她审定的数不胜数的教学用书。作为一名教育家,李莎教授这一生真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的教学理想。她的学生们奋战 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中俄友好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当中不少成为杰出的外交官,甚至还有当年专程来华学习俄语、后来成为越南副总理的阮孟琴。

中俄友谊的使者

李莎教授始终是中俄两国友谊的推动者。作为俄罗斯的女儿,李莎教授热爱俄罗斯语言文化,她以满腔的热情将自己挚爱的语言文化传授给她的“第二故 乡”-中国的人民,令她的中国学生无不被博大丰富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所感染。而生活工作在中国的李莎教授,无时无刻不把勤劳坚毅、乐观豁达、充满爱心的俄 罗斯民族的优秀特点展现给她的中国朋友。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中俄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李莎教授也开始越来越多得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她经常参加中俄友协、俄罗斯驻华使馆等单位举办的各种友好活动,并先后担任了中俄友协的理事、常务理事及名誉理事。
李莎老师多次与媒体接触,搭建中俄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刚刚解冻时,李莎教授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邀请,通过广播向俄罗斯听众 讲话,代表中国人民、也代表她个人向俄罗斯人民致以友好的问候;1989年,时任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李莎教授接受俄罗斯媒体的采访,向俄罗斯人 民讲述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变化,讲述中国人民对于俄罗斯文化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她自身的经历介绍中国的俄语教学情况。作为一名长年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 人,李莎教授向俄罗斯有力地传递着中国的友好声音,为中俄两国的友谊事业做出特有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俄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位于北京木樨地的李莎老师家逐渐成为来华访问的俄罗斯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当中包括俄中友协的负责人、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 俄罗斯作家、 诗人、芭蕾舞蹈家、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的领导和到来华讲学的俄罗斯学者等等,李莎教授的家被大家亲切的称作“俄罗斯俱乐部”。热情好客的李莎教授按照俄罗 斯人待客的风俗,在家里摆上俄式茶点,与到访的俄罗斯客人讲述中国的变化和自己的经历。李莎教授用她独有的俄罗斯方式向俄罗斯、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 潜移默化间扮演着民间大使的形象。1998年,俄中友协授予李莎教授“中俄友谊贡献奖”。 1999年,俄罗斯文化部授予李莎教授“文化交流奖章”。

(作者 暴华英,本文发表于《国际人才交流》2014年第6期)

上一条:韩震:她将生命之根深深扎进中华民族生活的血肉与土壤中 下一条:韩震:她将生命之根深深扎进中华民族生活的血肉与土壤中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